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
南通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南通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3-05-14 预览次数:84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遵循深化改革、提升内涵,锐意创新、凝练特色,扩大优势、打造品牌,追求卓越、提高质量的基本原则,确立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改革目标
  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计划、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计划、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计划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计划。
  通过改革创新,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内涵;实施卓越计划,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以教师教学发展为重点,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三、改革计划
  (一)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计划
  1.“十二五”期间,在校内遴选20 个左右专业(类)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加强学科支撑,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意识,形成学科专业互动机制,按照学科专业类整合、优化专业建设资源,形成专业结构基本合理、整体优势和特色明显、专业内涵逐步提升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
  2.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的有效途径,控制专业发展规模,优化专业结构,稳步发展符合国家、省(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对社会需求少、办学条件差、建设工作滞后的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加强对专业认证的研究与信息跟踪,积极探索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实施办法。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3.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4.实施“卓越计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创新多规格、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组织制订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建立“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卓越计划”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引导并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通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以及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逐步构建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5.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组建“精进学院”,探索建立拔尖学生强化培养的新机制。遴选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较为活跃、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配备学科专业导师和素质训练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活动、素质养成、课外生活等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选派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或副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材施教,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实施计划,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校对精进学院的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课程选修、专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创新训练计划、学科专业竞赛、参与科研项目、考研升学等方面,予以政策性鼓励和保障。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计划
  6.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推进以研究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全校范围内遴选10门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试点,通过典型引领和示范,促使教师从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从研究“教”向研究“学”转变;促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各学院(系)要制订方案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按专业确定1~2门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把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情况纳入其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考核。
  7.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推进外语教学从应试型向应用型转变。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把试点扩大到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各学院(系)应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全面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
  8.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将继续面向教师、立足课程、定位于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结合起来,与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结合起来。教研活动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交流。要注意克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随意性,避免教学方法的机械运用、简单模仿和重复表演。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整合、创新,进而形成个性化、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计划
  9.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确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把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工程训练中心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在实践育人的框架下加以系统化、整体化设计,共建实践育人平台。整合全校资源,建立融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社会实践、创业训练、就业指导为一体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围绕人才培养,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0.结合专业特点、职业(执业)资格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按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分类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11.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职业(执业)资格鉴定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12.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继续扩大校级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范围,增强实践性,扩大受益面,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紧密结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整合。加强国家级、省级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加大经费投入。继续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制订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相关规定,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并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13.进一步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教师以学术为根、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致力于培养“学术纯粹,道德优美”、热心本科教学的教学名师。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顺利转型,不断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围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14.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专项培训,通过教学培训、专家讲座、专题研讨、教学观摩、教学辅导、教学咨询、质量评估等途径,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施助教助课、试讲制度,建立任课资格审核制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讲课竞赛办法,逐步提高标准和要求。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教学才能和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推进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企业培训,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15.实施以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共享为技术标准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和教学名师,组织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继续推进示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若干门“教授示范课”、“双语示范课”和 “示范性公共选修课”。完善和优化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16.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作用,积极推进基于网络的课程辅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建设本科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和技术水平,制订课件准入标准,遏止低劣课件进入课堂,有效控制课件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17.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材建设与管理改革。继续开展精品教材建设,加强重点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材编写与修订工作,组织遴选校级和省级以上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新趋势,依据高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紧密结合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创新包括数字化教材在内的教材形式,打造教材特色。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工作,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教材选用的管理,提高精品教材、规划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选用比例。
  (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计划
  18.建立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职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制订标准,明确责任,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的岗位职责要求。完善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织架构和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全程监控。严格执行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实施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19.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制订教学质量标准,继续实施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组织学院(系)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等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设以学生网上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领导督导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自我监测和评价机制。
  20.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学评估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范化管理,拟定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学院教学工作审核式评估。继续完善教学状态数据库,定期采集和公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加强对教学基本状态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利用。建立以自我审核式评估为基础,以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学院教学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认证为主要内容,吸收政府、行业以及社会机构参与的教学评估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八)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计划
  21.进一步完善教授聘用办法,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学校将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加以落实。凡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每年要为本科生开设一门专业课程。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作为对教授岗位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纳入学校对二级学院的考核指标体系。试行教授研讨课、教授示范课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在本科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2.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弘扬和倡导教学管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摈弃落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习惯,搭建平等的沟通平台,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把教学管理的中心和重心转移到为教师服务和为学生服务上来,把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环节和工作实际中。围绕多元化和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革、创新学分制度、建立柔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等,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认真梳理、修订现有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冗余环节,方便教师和学生,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
  23.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制订教学院长工作规范和教学秘书工作规范,加强教学院长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有计划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修和学习。建立教学管理人员校内交流任职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到高层次综合性大学教学管理岗位挂职锻炼。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结构,明确管理岗位职责,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水平。建立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标准,加强管理工作业绩考核,实施资格准入制度。
  四、政策措施
  为保证以上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如期实现建设目标,必须加强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领导,从学校层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加强指导、加大投入、狠抓落实,确保“本科教学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1.巩固基础地位。本科教学是学校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工作。要把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落实在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学校的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精力投入等应体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要把本科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教师重视本科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关心关爱学生,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发挥工作潜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统一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把“本科教学工程” 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营造重视教学质量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浓厚校园氛围,在全校教职员工中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生命线”和“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的意识。
  3.加大经费投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方式,按计划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加大经费投入,重点培育,保证“本科教学工程”各项建设的需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配套支持;加强经费使用督查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鼓励各学院(系)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
  4.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检查、考核和绩效评估。加强重点项目的建设,优先培育具有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项目,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项目建设中有重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没有按期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部门和个人追究责任。充分发挥教学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工作的开展。
  5.实施目标考核。各学院(系)和部门主要领导要作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本科教学工程”工作。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并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明确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扎实推进教学工程。学校把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情况纳入学院(系)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学院(系)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我校“本科教学工程”扎实、稳步、高效推进,达到预期目标。 

 南通大学
 201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