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公开课引领教学改革——写在第三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之际

时间:2012-11-07浏览:8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5月7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三批17门课程上线。
  自去年11月视频公开课发布以来,已上线的两批共43门课,从网友的点击、学习和评价情况来看,课程普遍受欢迎且评价较高,同时还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对网易和爱课程网网友跟帖评价状况的统计表明,网易网友对43门课程的整体评价,“肯定支持”占71.58%,爱课程网网友对43门课程的整体评价,“肯定支持”占83.09%。这一数据在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上无疑是靓丽的。这意味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起步顺畅。
  1 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食粮
  网络视频公开课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认为,网络视频公开课是实现教学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实现大学学术知识向全社会普及的重要媒介。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水平知名院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能够进入著名大学学习深造的人数也并不多。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这种教育资源与受教育人数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以名校课程为主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紧张情况,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非常有意义。它引领高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迎接全球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它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占领了一席之地;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回馈了社会,有助于改变大学形象,并促进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
  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洪认为,我国的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推出,意义重大。首先,由于视频公开课的开放性,以及特殊的影响力,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推进的作用。这特别表现在促使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课堂,关注教学质量;同时也搭建起一个便捷的校际、人际交流借鉴的平台。其次,这一平台借助网络具有了无限延展性,把高校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延展到社会上,对于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当然,这种形式又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新途径,对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均衡分配也是一项有效的举措。
  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使各层面的教育界同仁都来重视,都来支持,使这一利国利民的教育新事物不仅得以持续,而且不断提升,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与窗口。
  2 展示名师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高校面向社会展示成果的窗口之一,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视频公开课的推出,鼓励名师争上公开课,会产生榜样的效果,更为造就新的名师、名课创造机遇,将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清华大学始终将重点课程建设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建设挖掘了一批具有公开课性质的优秀示范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全校41个教学单位,课程类型多样。一大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走上了本科讲台,承担了大量精品课程的教学工作。一批知名教授参与到优质课程教学中,如钱易、孙家广、郝吉明等院士,以及袁驷、申永胜、陈信义等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些优质课程、教师资源为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认为,建设好视频公开课,是高校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作为“985工程”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最好的课程回馈社会。浙江大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学名师争上公开课,让那些能够体现浙江大学学术水平、具有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学名师走上这个崭新的平台,将会产生更多受到公众认可的国家教学名师和数以万计的受社会欢迎的精品课。
  来茂德说,浙大“王阳明心学”列入首批上线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社会反响强烈;“新材料与社会进步”列入第二批上线课程,社会反响良好;即将上线的“西方视角的中国艺术史”由受聘于浙大的外国教师用纯正中文授课,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那是一种西方教学方法融入中国课堂的有益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挑选了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院士等大师、名师讲授公开课。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认为,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名师登上公开课讲台,学校除在经费和人员支持方面加大投入外,关键时刻校领导亲自出马邀请名师登台授课,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本人工作的肯定和对人才的尊重。
  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视频公开课编审工作。高教社总编辑杨祥介绍,全社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调动全社力量,全力以赴做好视频公开课建设服务工作。社里精心遴选,严格要求,组织遴选了上百位学科专家及优秀编辑参与课程的编辑加工工作,努力提升课程质量。
  3 高校既是课程建设者也是改革受益者
  不能否认,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我国的课程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这对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进行研究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纠结的难题。然而,视频公开课有着这样的特点,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听课”,但是一场枯燥乏味、画面单调的课程只需鼠标轻点即可轻松“翘课”,为了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方法。有专家指出,视频公开课建设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引领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表示,视频公开课讲授要探索新的讲授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式、知识灌输式、直接结论式、信息单薄式、表达乏味式、效果浅表式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内容的含金量和立体感,增强课程目标的启发度和创造性,增强课程讲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为授课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加强创新,突出特色,多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切忌照本宣科。要做到与学生的互动,从而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激发观众的求知欲与学习内动力。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认为,视频公开课要充分关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以师生互动研讨为主要特征的课程,能够促进高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教与学的环境。
  北师大一直高度重视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学校依托硬件设施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丰富的视频课教学资源。北师大副校长韩震表示:“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一是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有成果,不断提炼、优化;二是避免过度包装,不片面追求点击率;三是回归真实课堂,重视引发思考的情境。”
  4 统筹规划完善视频公开课体系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之所以起步能够如此顺畅,这与其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定位科学有关。专家认为,公开课建设不可能一起步就尽善尽美,也不必追求一蹴而就,而要牢固树立长期建设,逐步完善的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表示,公开课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名校开放课程10余年的建设历程相比要走的路还很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要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严把课程建设的质量关,不断完善课程自身的薄弱环节;第二,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第三,建立网上实时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体系,积极引导、规范网友的学习行为,建立专家评价体系,发挥专家在评价表彰课程、引导网友成长和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在完成课程建设规划任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课程拓展深化的建设进程。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分析,“随着视频公开课数量的增多,有两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一个是课程的整体结构如何更加合理,走出起步阶段带有一定程度随机性的状态;一个是覆盖专业大量增多,质量关谁来把。已有的工作机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如各学校各负其责、高教社系统高效的编辑加工工作等,但似乎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借助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力量,进一步发挥现有专家组织的作用,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谈到这里,陈洪信心满满:“我们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在酝酿这个话题,看看能够做些什么事情。”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全面的探索,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一是要扩大课程建设规模,今年要新建设350门视频公开课;二是要谋划课程结构,对课程的选题进一步规划和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课题体系,既要规划课程的建设重点和核心,同时也要百花齐放,适应社会公众多样化需求;三是要精心培育课程,管理重心下移,要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集中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要进一步调动优秀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批优秀课程建设团队,精心培育出一大批好的课程;四是要通过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推出一批教学名师,推动、引领和示范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大批视频公开课上线,这个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现,越来越重要;五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健康、持续发展。